400 110 1177
部分案例 最新动态 时事热点 老有所为 老有所乐 政策法规 视频资讯 老将出马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服务中心 > 信息资讯 >时事热点 >北京部分公办养老院入住仅1% 管理体制僵化

北京部分公办养老院入住仅1% 管理体制僵化

来源: 北京商报    类别:时事热点    浏览量:...    更新日期:2016-02-15

新一轮公办养老机构体制改革将满周年,从效果来看,供需错位的状况仍旧明显。昨日,北京商报记者从北京市民政局拿到《北京市公办养老机构运营体制改革情况普查报告(摘要)》(以下简称《普查报告》)以及《北京市养老机构入住率调查研究报告》(以下简称《研究报告》),这两份材料显示,截至去年11月底,全市公办养老机构依然存在入住率极不均衡的情况,城市核心区高达95%,但部分机构入住率竟然还不到1%。

床位、需求分布倒挂明显

去年3月初,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公办养老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一石激起千层浪。政策发布后,业界寄希望于新政能改变本市公办养老机构在民众心中的那种“老古董”形象,让大多长期以“传统”方式运营的公办养老机构能够更深入地与社会资本结合,尽快改变公办机构领域存在的入住率冷热不均现象。

《研究报告》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从普查情况看,目前全市公办养老机构实共有床位28504张,200张以下的中小型机构占比超80%,共收住人员12488人,其中,核心功能区有公办养老机构床位1392张,占4.9%;城市功能拓展区7840张,占27.5%;城市发展新区11908张,占41.8%;生态涵养发展区7364张,占25.8%。

然而,从入住情况来看,需求分布却与床位分配呈现明显倒挂。数据显示,全市公办养老机构入住率从城区向郊区逐渐递减,核心区为95%、拓展区为80.7%、发展区为41.6%、涵养区为33.9%。城六区拥有全市66.2%的老年人口,却只占有全市32%的公办养老床位,远郊区老年人入住需求低且床位大量闲置。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报告》提出,全市公办养老机构中的158家街道乡镇级机构床位严重空置,部分机构入住率甚至还不足1%。养老机构资源未被充分利用情况可见一斑。

“传统”问题难化解

其实,近几年来,业界不少专家都表达过对北京公办养老机构入住率分布极不均衡问题的担忧。媒体上有关养老院排队多年无法入住与大量床位闲置现象并存的新闻,至今仍令人记忆犹新。进入改革快车道后,那些根植行业内多年的问题为何仍难被根治?

早在改革发布之初,市民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红兵就曾直指公办养老机构机制中长期存在的痛点,称职能定位不明确、管理体制僵化、资源分配与利用不均衡、价格畸形等问题确实令北京的公办养老机构长时间存在结构性矛盾。而业内也坦言,这些问题并非一时间就能完全化解的。

对于现在北京公办养老机构内存在的核心问题,《研究报告》分析称,客观上,除了大多数低入住率机构大多位于交通相对不便利的郊区外,目前,部分公办机构仍然对接受对象有着制度性制约,比如全市158家街道乡镇级公办机构约60%只接收“三无”、“五保”人员,不对社会开放。而且,公办机构管理层经营动力不足,限于事业单位收支两条线,财政统发工资,管理层对运营情况不太关注。

对于已经进行市场化改革的公办机构,《普查报告》也指出,部分实行公办民营的养老机构在管理上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公办(建)民营只有原则性政策,缺乏操作细则、监管标准,公办养老机构的承包合同都非常不规范,有的是直接指定,有的是通过区域招标平台向全国招标。

配套制度先行

公办养老机构改革长路漫漫,在逐渐调整机构经营思路的过程中,配套制度先行不失为抢占先机的途径。

业内建议,北京要合理统筹各类养老机构的空间布局、功能结构、数量规模,推进养老机构地区平衡和结构合理,比如制定差异化补贴制度和优惠政策,建立钱随人走的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打通老年人异地养老的制度障碍。

因此,《普查报告》和《研究报告》提出的建议是,全市公办养老机构在转型过程中,应针对城区养老供给不足的难题,优先解决核心功能区养老服务需求,包括:研究制定有序引导中心城区老年人入住非核心功能区养老机构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政策,推动东城区、西城区老年人自发入住郊区特别是五环路至六环路范围内的空置率较高的养老机构,协同解决“一床难求”与“床位空置”问题。具体来说,采取以城市为中心圆点,以梯度往外、吸引渐强的政策补贴支持方式,让老年人基于价格机制进行消费决策。研究制度、服务、社会关系等社会资源对老年人居住地选择的影响程度,考虑在津冀交通便利、人口聚集趋势明显的开发区,发展养老服务社区,配套医疗、生活超市等服务,实现生活体的整体转移。

分享到:
更多 ->
 
 
3.143.239.63